温室大棚内湿热氤氲,34岁的皖北青年李前前弯腰记录着一株嘉宝果的生长数据。这位南京师范大学的农业博士,毕业后没有留在高校或科研院所,而是选择扎根杭州湾南岸的盐碱地,把实验室“搬”进了田间,在广袤田野中开展一场知识与土地深度对话的崭新实践。
今年上半年,通过精准的环境模拟和智能灌溉系统,李前前和团队让原产自巴西的热带水果——嘉宝果,首次在慈溪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这片曾经被认为只适合耐盐碱作物的土地,如今正孕育着来自热带的惊喜。
李前前是慈溪“青年入乡”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一场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在这里悄然改变传统农业的基因。
政策破局:
构建青年返乡
“引力场”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年初,浙江提出打造“青年入乡”实践站点,通过建立健全支持“青年入乡”发展的链接平台和服务网络,为“青年入乡”提供实习就业发展机会。
今年以来,我市整合多部门资源,出台《慈溪市支持青年入乡发展举措十二条》,在全市设立了13个“青年入乡”实践点,构建起覆盖创业扶持、生活保障、职业发展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单纯的资金补贴已不足以吸引新时代青年,他们更需要的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看得见的未来。”“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市级联络员、市农业农村局人事科教科科长沈群超道出了政策设计的初衷。
这套政策“组合拳”实实在在:创业贷款贴息、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技改补贴、“新农人贷”等专项金融产品、专职联络员和创业导师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以及配套人才公寓、共享食堂的“青年生活圈”。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沈群超表示,从最初的资金补贴,到如今的“科研配套+创业孵化+生活保障”全方位支持,政策体系日益完善。针对高层次人才,更提供实验室建设、团队组建、人才项目申报等系统性支持。
目前,全市已建成1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成功吸引90名青年入驻,岗位覆盖种植技术、食品加工检测、电商运营、农文旅研学等多个新兴领域,辐射带动农户3700余户,实现增收超1600万元。
智慧赋能:
“Z世代”重塑农业
新形态
“农业的未来,尤其呼唤青年人才的智慧与活力。”作为慈溪农业龙头企业的正大集团慈溪园区,将“青年入乡”政策的温暖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我们设立了农科教和农创客等部门,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发展路径。”正大集团慈溪园区“青年入乡”实践点负责人谢秦告诉记者,今年慈溪园区通过“青年入乡”共引进了包括李前前在内的14名青年人才,其中包括1名农学博士和5名农学硕士。
“这些年轻人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谢秦说,在青年团队的建议下,正大西瓜推出了独立精品包装,变“大批发”为“品牌化”销售,不仅提升了产品形象,单价也提高了30%,市场反响热烈。
改变不止于此。在位于周巷镇的宝绿蔬菜专业合作社,1997年出生、来自安徽的姑娘何利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这位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生今年7月通过“青年入乡”项目加入合作社,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拿下了百万元订单。“在导师指导下,我花了半个月时间精心准备投标文件,最终成功中标一家国企的食材配送项目。”
她不仅跑市场,更要下田地、测土壤、优化种植方案,她的专业知识正在帮助合作社构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更大效益——蔬菜年销售量超1.5万吨,社员户均增收8000元。
何利娟是现代农业渴求复合型人才的缩影。这场由青年引领的“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慈溪的乡野间全面铺开。
土壤改良:
人才与产业共生的
慈溪实践
走进海通时代农业的植物工厂,无土栽培的草莓在立体架上有序排列,如同现代工业的生产线。“以后的农业,是穿着皮鞋和白大褂来做的。”海通时代农业“青年入乡”实践点负责人马小福的感慨,源自真切的变化。
慈溪本地青年余明明完成了从农业技术员到“研学策划师”的转型。他参与设计的“一颗毛豆的旅行”主题研学活动,把专业的农业知识“翻译”成孩子们能听懂、感兴趣的故事,不仅带来了直接收益,更播下了农业品牌的种子。
来自江苏南通的缪磊也在腾丰农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虽然老家也有承包地,但这里的发展前景更好。”在站点导师的指导下,他服务的农业面积累计已达3万亩。腾丰农业投资创建的省级农事服务中心,年服务能力达35万亩次,为更多像缪磊这样的青年提供了成长空间。
在慈溪,农业不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而是集聚科技创新、品牌运营、产业融合的综合性平台。随着配套政策的持续完善和站点建设的深入推进,慈溪正在构建人才与产业相互成就的良性发展机制。
从李前前博士的科技攻关,到何利娟的市场开拓,再到青年团队对西瓜包装的创意革新,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在慈溪的田野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舞台,与乡村振兴实现了一场精彩的双向奔赴。
这些青春的身影,正与这片沃野共同成长。未来,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被一一“种”下。
全媒体记者 陈佳玲 通讯员 周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