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前天,“家庭科学治水”第二站驶进了市自来水公司城北水厂,工作人员带着20户家庭参观了制水净化工艺的整个流程,还组织了一场有奖知识竞答和知识宣讲。
汤浦引水工程,浙江省第一个跨地区引水工程
慈溪缺水,且属于典型的资源缺水,尽管境内有梅湖水库、杜湖水库等,但水资源仍较为贫乏,而市域范围内已基本无新的水资源可开发。据了解,我市水资源总量只有4.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45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5,全省的1/4,宁波市的1/3。
为缓解这一困境,2004年11月29日,我市启动了汤浦水库引水工程,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紧张施工,浙江省内首个跨地区的引水工程完美竣工。
据了解,该工程项目总投资7.8亿元,水源引自位于上虞市汤浦镇的汤浦水库,管线全长64.66公里,其中输水管道长51.98公里、隧洞12.68公里,共穿越越凤山、顶高山、五龙山、寒天岗、牛岭峰等八座山岚,17个工作断面,管线经过上虞、余姚、慈溪的14个镇(街道)。工程日引水能力高达20万立方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市日趋紧张的供用水矛盾。
此次参观的城北水厂就是汤浦引水工程的接收站,去年,水厂日供水量达到4500万吨,主要供应中心城区及中西部7个乡镇(街道),占全市总供水60%以上,大大改善了我市近一半人口的饮用水供应。
4道工序处理原水,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
“汤浦水库的原水穿过8座山体,几十个村庄,通过65公里长度的管网来到水厂。”城北水厂的工作人员介绍道,那么这些原水又是如何变成自来水的呢?
工作人员带着小朋友和家长参观了整个制水净化工艺流程。原水入厂后,第一个步骤是加矾,使水中的细小颗粒物聚凝,然后进行沉淀。
登上制水平台,工作人员开始介绍,这长达几百米长的沉淀池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入口处的直板区域,另一个是出口处的平流沉淀池。
记者看到入口处的水质较为浑浊,水面上漂浮着许多细小的颗粒物,而出口处的水质却十分清澈。“加料后,原水中的颗粒物会聚凝在一起,经过沉淀池内的一系列反应,流出的水基本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工作人员解释道,“这与原水来自一级水库有很大的关系。”
“那是不是可以直接喝了?”听说已经达到饮用水标准,一名小朋友连忙问道。工作人员却摇摇头,“还要经过过滤和消毒,这些水才能出厂。”
说着,小朋友和家长来到了制水的第三道工序——V型过滤池。池内用于过滤的滤沙直径在1毫米左右,是为了进一步过滤清水中的细小颗粒物。“这里的滤沙深一米,每隔2-3天会进行一次清理,确保过滤效果。”工作人员还特地为参观者开启了洗沙程序,防水、气泡翻砂、清水冲洗,短短十几分钟却让参观者不住地惊叹,“原来看似清澈的水中还有这么多脏东西。”
这些经过过滤的水将被投放液氯进行消毒,然后存放入蓄水池,通过水泵加压后运输到市民家中。“一户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在10吨左右。”工作人员讲解道,为了确保水泵能够持续供水,城北水厂备有5台水泵,其中3台大泵、2台小泵,“2台大泵每小时能打出1万吨水。”
节水惜水,从我做起
“我知道”、“我知道”……“答案是A,3月22日。”面对工作人员提出的节水问题——“世界节水日是哪一天”,20名小朋友都将自己的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答,有些小朋友还迫不及待地公布了答案,竞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每年5月15日所在周被称为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城北水厂的工作人员同20户家庭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节水知识讲座与问答。“这些知识我都在书上看到过,学校里老师也教过我们。”今年12岁的一对双胞胎兄弟表现得特别活跃,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还想出了不少节约用水的新点子。
水厂的工作人员陈丹利用多媒体放映的形式,讲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日常生活细节,通过知识问答,将节水知识、节水方法传递给了孩子们,倡导大家平时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珍惜点滴用水。
“如果每个人节约一小滴水,全中国就能节约出一条河流,一条大江。”从2003年起,我市就面临严重缺水的情况,经常出现“垃圾河”、“死鱼河”,到去年强台风“菲特”袭击后出现的水灾,云南遭遇的特大旱灾……生动的讲解让小朋友意识到了水资源的珍贵。
“原来我们的水资源这么缺乏,我以后一定好好爱惜水资源。”五年级的王同学听了讲座,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玩学校的自来水龙头了。而工作人员提出的“十大浪费水资源现象”更是引得一些家长“对号入座”,表示今后一定改正,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家长刘女士听了讲座后表示,回家后会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份适合自己家庭的节水计划,采用节水措施,尽可能多地节省家庭厨房、厕所、洗衣间用水量,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减少浪费。-记者冯梦苓 见习记者 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