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左腿已经肿了1个星期,连路都走不了!”在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心胸血管外科门诊,45岁的王先生(化名)焦急地向医生求助。患者自述连续多日加班久坐后,左腿突然肿胀,站立时加剧,皮肤发红发热,胀痛难忍。经血化验及下肢B超检查,确诊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微创介入治疗以及后续药物治疗,患者已顺利康复出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块,“这个血块就像是水管中的锈垢,会堵塞血管,影响血液回流心脏。”市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吴丹比喻道。他强调,下肢深静脉血栓初期症状隐匿,约半数患者无明显表现,直到出现肺栓塞才被发现,因此被医学界称为“沉默的杀手”。
下肢深静脉血栓典型症状为单侧腿部肿胀、疼痛、皮肤发红、浅静脉曲张、发热,吴丹提醒,这些是身体的“求救信号”,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切忌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否则极易导致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出现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甚至晕厥。此外许多老年人认为“腿疼就是老寒腿”,喜欢通过拍打关节、跳操或热水泡脚来缓解,“这可能是致命的!”他解释,这些操作对于肌肉酸痛或许有效,但如果是深静脉血栓,外力刺激会直接促使血栓脱落,后果不堪设想。“对血管栓塞而言,按摩、泡脚反而起反作用,是基于排除血栓风险后才能考虑的缓解方式。”
说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吴丹介绍道,长时间不动者如长途旅行者、长期卧床患者、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血管内皮损伤者如经历过大型手术(特别是髋、膝关节手术)、严重创伤、下肢骨折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者如患有恶性肿瘤、孕产妇、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以及有遗传性易栓症的人,和其他因高龄、肥胖、吸烟、患有静脉曲张或心衰等慢性病人群都是它“偏爱”的对象。
预防远胜于治疗。踝泵运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无论是看电视、读报纸还是与家人聊天,都可以随时练习这个小动作。坚持这一简单动作,就能大大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除了踝泵运动,吴医生建议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避免久坐久卧,每坐1-2小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每日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穿着合适,避免过紧的衣物,可选择医用弹力袜;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全媒体记者 韩雅依 通讯员 孙武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