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昨天,记者来到横河镇埋马村杨巷江,看到这里的河水不再黑臭和浑浊,已经变得比较清澈。原来,市科技部门联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该河道实施了“农村中小型河道水质改善的植物修复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放置人工“漂浮湿地”(净水植物群)30个,目前,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治水效果。
近年来,针对我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市科技部门将“科技治水”项目纳入本市级重大科技攻关体系,并帮助企业争取宁波、省和国家等上级项目资源,充分发挥“膜过滤净水、生态净水、智能净水”等先进水处理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自2011年以来,我市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工业废水回收利用、净水设备研发、农业节水灌溉、农村河道生物技术治理等水处理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共23项,其中国家级3项。
早在几年前,长河镇与宁波市农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作,先后在马凉亭江、章家路江、大路头江等3条镇级河道,以及大牌头、沧北等村级河道开展生态景观河道建设,在河中浮岛上种植了大量美人蕉、黄菖蒲、再力花等喜水性的植物,使得昔日的黑水河、臭水河、垃圾河变成了一条条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河道。目前,像长河镇一样,生态治水技术已经被不少地方广泛应用。
企业成为“科技治水”的生力军。膜生物反应器应用污水处理效果较好,由浙江江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同实施的“污水处理MBR膜生物反应器研发及应用”项目,研发可避免中空纤维膜丝的微孔堵塞的污水处理中空纤维膜,经过微生物新陈代谢降低水中有机、有害物质含量,使设计指标达到排放标准,被列入本市级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项目总投资600万元,预计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
由观海卫农业服务总公司实施的“浙东平原村镇河流生态功能协同恢复整装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按照“沿程减污-原位净化-立体修复”的治河思路,以削减污染负荷、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道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为目标,通过集成创新和综合示范,构建村镇河道修复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和治理模式,为乡镇河流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治水与节水两手抓,农业节水灌溉受到更大关注。宁波海通时代农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集约化生产蔬菜水肥精准利用决策系统集成与应用”项目,投入450万元建成200亩水肥精准利用科技示范园,并进一步扩大到3000亩蔬菜产区。通过项目实施建设的水肥精准利用决策系统信息平台,可以服务于慈溪整个蔬菜生产区,实现蔬菜附加值增益15%,节水40%,节氮30%,减少氮素淋失50%。-记者 俞建明 通讯员 姜建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