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卫北城河拱宿桥景色。■摄影 记者 蒋亚军
河道名片:观海卫城河位于观海卫建成区内,属闭合性河道,全长3.3公里。观海卫城河共有支流6条,分别为油车江、观方江、义桥江、新二江、东门新河、东门老河。
每天中午做好午饭,观海卫镇北城河文景桥边上的住户张奶奶都会用燕话和邻居闲聊上几句,燕话与城河差不多已经成为年过七旬的张奶奶对观海卫最深刻的记忆。
作为我市仅存的完整的城河,观海卫城河何时出现已无法确切考究,但却在很多观海卫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据《东南名城观海卫》记载:“明初建卫,一时成为两浙军事重镇,嘉靖年间为东南抗倭主要指挥所。”目前对建城河时期的推测大多认为就在这一时期,而张奶奶的先辈就是在明代随着抗倭名将戚继光搬到观海卫的。如今,戚继光的铜像屹立在观海卫国道路口,而张奶奶所熟悉的城河和燕话在时光中流转。
说起城河和燕话,在张奶奶看来,城河更加“血脉相连”。“我们小时候,淘米洗菜都是用河水,但现在却只能洗洗拖把了。”张奶奶回忆说,那时候的城河就是整个观海卫人的水源,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谁要是把河水污染了,肯定是千夫所指。但不知道何时起,城河和其他河流一样,慢慢变了模样。“也许是生活好了,有了自来水,因为有了更好的选择,城河就被忽略了。”张奶奶说,可能是用上自来水后,城河的保护问题被忽视了。
但是观海卫城河被污染的程度却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30多年前从东山头村嫁到卫北村后,林阿姨一直临观海卫城河而居。“刚嫁来的时候这条河是可以游泳的,现在不行了。”林阿姨说,“家门口的城河变成了臭水沟心情能好伐?”她们一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城河水质变好,不用再闻臭气。
如今,林阿姨一家的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一半。跟着林阿姨,记者在观海卫北城河走了一程,水清岸绿、道路整洁,河面上还种着用于净化水体环境的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现在的环境好多了。”林阿姨说,去年观海卫镇全面整治废塑料,上游水质变好,北城河直接受益,一年左右时间,水质明显变好。
对观海卫城河心存期盼的还有很多人,其中包括观海卫北城河沿路57号的一位大妈。碰到大妈时,记者刚从横跨北城河的拱宿桥走到北城河沿路。“听说我们这一带的生活污水都要接进污水管道,是不是真的啊?”大妈拉住记者询问。大妈告诉记者,现在很少有居民直接把污水倒到河道里,但也难免会有渗漏,有些老房子管道直接排出,如果不改造,城河环境改善只能是空谈。
记者发现,这个四方框型的城河,各段河水水质差异明显。其中,北城河因为去年废塑料整治上游环境改善明显,水质比其他河段明显要好很多,其次是东城河,最差的要数南城河。南城河因为与城隍庙等商业繁华区域相接,人口密集,餐饮店较多,导致城河水质受污染情况较严重。而西城河因为历史原因,河道两岸违法建筑较多,水环境也有所影响。
“观海卫城河无论在观海卫人的心目中,还是在建成区的地位都十分重要,城河治理将是镇‘五水共治’三年行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观海卫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把城河作为镇河道治理的一个样本来治理,一定会交给广大观海卫人一份满意的答卷。
根据观海卫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安排,三年内,通过全面开展涉河违法排污企业整治工作,完成河道两岸企业截污纳管或达标排放;加强沿河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渗漏公厕改造;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及两岸拆违工作,全面清除占用河道、影响河网水体流动的违法建筑;综合推进河道支流治理,消除支流污染;开展清水环通工程,促使水体流动、生态修复,基本清除河道各类污染源,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实现水体洁净流畅、河岸整洁美观。
目前,该镇已完成河道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开展了河道漂浮物与障碍物集中清理和非法捕鱼整治。今年内完成涉河各类污染源排摸,并按照河道整治要求绘制综合性的治理直观图。同时开展排污口整治,启动违法建筑拆迁和公厕改造。此外,观海卫城河流经7个村庄(社区),其中尚需纳管小区(村庄)7个,计5000户,生活污水纳管工作也将逐步推开。■记者 黄超威 通讯员 胡晨晓 袁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