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今年以来,我市以“五水共治”为契机,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龙头,把握制度导向,建立“1+X”系列配套制度,明确职责制度,强化联动制度,实行奖罚制度,重抓执行制度,形成了“一杆子插到底”的治水制度体系,促进了水环境治理的常态化、长效化。
作为我市水环境治理的重点河道和示范河道, 34条市级“河长”河道各自制定了一张地图、一本台账、一张公示牌、一套整治方案、一个电子信息系统,为治理工作明确河长、河长单位等“责任人”以及治理目标,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河长制”,组织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协调处理河道水环境治理有关问题,落实治水“一盘棋”。为了明确治水总任务,我市先后制定《“五水共治”工作总体方案》、《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治水强基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绘就治水系列作战图14张,明确总体目标、每年工作任务和时间表。市水治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还进一步明确细分了责任制度,明确了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场关闭等工作的主管单位。为了告别“九龙治水”,我市进一步强化联动制度,通过实行多方巡河、联合执法、联席会议等制度,把市级部门及镇、街道拧成治水“一股劲”。目前,按照河道巡查全覆盖的原则,制定出台“日巡、周巡、旬巡、月巡”的多方巡河制度,市水治办根据东、中、西的区域划分方式分三组对全市河道进行巡视督导。镇(街道)在市级督查基础上,分别建立镇一级的督查体系,并延伸到村级组织。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积极将两代表一委员、“五水共治”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沿河企业等群体纳入巡河体系,实行“一河一记录本”,扎实做好多维度巡河记录。同时,通过联合执法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部门间的联动配合,加强对涉水违法行为的打击取缔力度,协调解决水环境治理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
“根据水环境整治考核细则,明确治水目标任务及计分规则,并设立1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评出先进若干名,对不重视问题整改、不采取相关措施的人员进行问责,实行‘一票否决’制。”市水治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已经将“五水共治”工作列入市对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核心内容,并且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分值比重。为调动各镇(街道)开展治水工作的能动性,市财政加大对各地“五水共治”的补助力度,尤其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根据镇(街道)财政体制分类给予60%到90%的资金补助,鼓励治好农村生活污水。同时,在充分借助市“一报两台”传统宣传平台基础上,注册新浪“我是小小巡河员”微博账号,开通“慈溪市水治办”微信号,倡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并公布涉河问题举报电话,明确举报电话受理办理规定,确保及时有效处置举报问题。
水环境治理重在执行,为保障治水工作的“一贯性”,我市还实行了领导包干带头落实制度、督查整改制度、涉河问题整改月对账制度、每月“一难一解”机制、专家指导帮助落实制度等,确保区域水环境持续改善。■记者 黄超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