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栋老房子真的是非常好,有99间,每个地方都是通的,下雨天在屋檐下行走,都不用打伞。”记者踏入桥头镇五姓村这栋老宅时,住在附近的毛阿姨向记者这样感叹道,“现在村里把这老屋买下了,还要仿古修建作为村里的文化礼堂,实在是太好了,今后阿拉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99间走马楼,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已经70多岁的村民吴大叔也曾在老屋里住过。说起这栋走马楼,吴大叔脸上满是自豪之色,“大概是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这栋屋子的主人叫毛裕平,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大家。之前进门的门楣上面悬挂着‘儒林第’牌匾,大厅里还有圣旨桶,不过现在都没有了。”吴大叔告诉记者,他所知道的情况都是听当时住在东北角的一位老人说的,“当时他还住在这屋里,常常和我们小辈讲起这个屋子的历史。”
在吴大叔的记忆里,这栋走马楼很是气派,前后左右都是两层楼的结构,正门26间,东西两侧各28间,后排14间,中间还有3间大厅。“199根柱子,99个石门栏,8个花台,1个荷花池,其中大厅的四个大柱,小时候四五个小伙伴都抱不住。”吴大叔兴奋地说出了一连串数字,“这栋楼妙就妙在每间屋子都能够走通,楼上也是。”
“你来看,门前这个叫做十免石,据说到了这边,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吴大叔指着门前的一款石板向记者介绍,“小时候石板虽有些破碎,但还是比较完整的,现在已少了3块半。”
老屋现主人要推倒重建,村里紧急磋商购入保护
“去年,得知走马楼的主人因为老屋太过破旧,打算把房子拆了重建的消息后,村里就立马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保护明代民居的方案。”五姓村的工作人员毛佳文向记者说道,“通过和老屋的主人沟通,综合镇村两级意见,决定用村里的集体屋基地进行置换。”
毛佳文介绍,“这栋老房子有近50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明代独有的回文砖墙,大量精美的木雕和砖雕,就这么推倒重建的话,太可惜了。”
去年10月份,置换手续办完后,村里就联系了木匠师傅,开始动工修复老宅子。“村里的修复方案就是尽可能地仿古,让这栋老屋重现当年的风采。”至于修复后的用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初步想法是作为村里的文化礼堂,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对于村里的决定,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积极支持修复工作,不少村民还贡献出了自家门口的老石板。“这种老石板太难找,但是村民们都非常支持,把家里的老石板无偿地贡献出来。”
明代民居复原工作难度大,进展缓慢
在老屋的西首,有几名木匠老师傅正在工作。“整栋建筑的木雕非常精致,雕饰上就连人物的胡子都细细雕刻,工艺水准很高。”老屋修复的负责人何兴根告诉记者,因为有些工艺现在的木匠已经做不出来了,所以只能尽量仿照着做,简单的就由本地的木匠师傅做,稍微复杂的,就叫东阳的师傅过来考察,托他们进行雕刻。
考验工艺的除了木雕,还有石碑。老屋门口左右两侧的石碑也是需要攻克的难关。“你别看整个石板只有一个花纹,很普通,但是要用这个图形拼接出这样一块石板来,非常难。我们曾用木板试过,但是怎么都无法把它无缝拼接起来。”何师傅告诉记者,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招揽过两批工匠,但都表示难以胜任,“前阵子又有一批工匠来看过,现在还没有答复,如果他们也不能做的话,还得再去找。”
除了复杂考究的工艺,寻找仿古的材料也成为了何师傅的烦恼,“一些砖瓦我们这边没有,必须到外地去找。”何师傅指着一堆砖瓦说,“这些是从奉化找来的,已经买了两批,过阵子还要去苏州找一找材料。”
整个走马楼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修复工作不仅工程量大,而且难度高。何师傅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下旬开工,就春节休息了几天,如今老屋的门面估计再有3个月就差不多可以完成了,但是要全部修缮完工,年内可能性不大。■记者 叶吟泠 摄影 记者 蒋亚军 通讯员 徐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