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明确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这道时代命题,既是对浙江的殷切期许,更是对慈溪未来发展路径的关键指引。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紧扣“改革创新、攻坚突破”工作主题,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荣获了全国首批、宁波首个国家创新型县(市),取得了省“科技创新鼎”等一系列荣誉。
回望来路,我们的创新“成绩单”亮点纷呈、振奋人心,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同类先进城市,短板与挑战更不容回避——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梗阻犹存;与此同时,发展动能悄然减弱、空间约束日益趋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挑战亦如影随形。这些“成长的烦恼”,是新阶段慈溪必须直面的复杂考题。
破解这些困扰的关键,在于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持续推动“五链”协同。着眼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打通卡点堵点、畅通良性循环,做好有机衔接和深度耦合文章。既要不断完善“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更多企业与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校院所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也要持续迭代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完善创新型人才引育机制,全力打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矩阵,厚植创新发展沃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要聚力推进“两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基础好、市场主体多等优势,将先进制造业和围绕制造业衍生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最大创新场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发展。持续深化“两项整治”“双抓行动”,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链群,全力提升壮大产业平台能级。同时,要优化政策供给,强化政策落实,打造更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政企同心同向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锻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硬核引擎。
要把牢人工智能核心变量。当前慈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必须加快转变理念,以更加开放心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外引内育人工智能项目,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积极谋划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同时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升全社会人工智能素养,努力让人工智能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增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变革,以更积极的姿态奋楫争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推动慈溪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