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5.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8.5%,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二。截至2016年末,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4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72:1。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以规划为引领,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形成现代化中等城市格局。
规划和建设并举
城乡布局更趋优化
连片的滨水绿地,整洁的骑行道,新城河启动段以旖旎风光和时尚活力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随着《慈溪市新城河区块城市设计》的编制完成,一个彰显本土文化元素的新江南水乡特色的中央活力区也将灿然亮相。
67岁的徐阿姨是新城河改造建设区块的拆迁户。这几天,她忙着四处看房子。“刚刚去了梅林小区等地,还没定好买哪里。”白沙路街道周旺路上很多人家已经搬空了,随处可见散落的砖瓦、废弃的旧家具。徐阿姨家一个月前就完成了房屋评估,打算与相熟的邻居合计合计,看是不是把房子买在一处,热闹些。“以前条件差,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现在好了,可以住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只是在这里住了50年,有点舍不得。”徐阿姨说,等到这边建好还会回来看看。
这些年,我市规划和建设并举,全面提升新型城市化发展质量,全力打造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向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对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我市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进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实施,加快城乡各类规划有机衔接,实践“全域景区化”理念。加快城南、城西、新潮塘、景观大道等板块成型见效,大力推进新城河区块改造建设,展现文化商务区、城西休闲商务区、商品市场园区等重点功能板块的新形象。城市改造更新有序推进,5年完成房屋征迁19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300万平方米,“三改一拆”完成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1065.0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077.54万平方米。
周巷正在创建省级小城镇综合整治样板镇,今年预计投入9.3亿元实施改造提升项目53个。
着眼做强镇街特色优势,我市开展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努力促进产业升级、设施完善、服务提升,把每个镇(街道)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洁净小镇、活力小镇、风情小镇。按照2013年出台的新一轮中心镇三年行动计划,龙山、观海卫、周巷三镇因地制宜,逐步实现由镇向城跨越,带动周边乡镇一体发展。
“千年河头、生态古村”特色品牌的方家河头村,以“生态氧吧、茶韵大山”为特色的大山村,以“白云深处、山居岗墩”为特色的岗墩村……我市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大力开展农村“安居宜居美居”行动,出台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分类推进美丽宜居村、精品村、示范村和风景线建设,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建设“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新农村。
改革与创新并重
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想要申请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合格证,农业部门上门推广苗木种植技术的时候就能顺带办理;需要办理不动产权证,只要把材料交到村里就能坐等领证……“最多跑一次”跑出了令人振奋的“慈溪速度”,让市民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便利。据市编委办统计,截至9月底,市级部门和单位共公布“零上门”或“最多跑一次”行政权力事项949项,镇街行政权力事项1680项。而在今年9月,我市又公布首批59项联办事项,使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一件事情”,实现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共涉及21个市级部门。其中,多部门联办事项46项,明确牵头部门11个。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稳步推进。我市循序渐进地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从2015年12月31日起,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同时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出行更加方便,胜陆公路一期等多条骨干道路通车,新城大道等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客运中心站投用,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投放公共自行车3000辆。负责三北大街部分路段的保洁员钱丙玲对此深有感触:“城市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阔,生活也越来越便利。”钱丙玲和老公多年前从安徽来到慈溪打工,目睹了城市的变迁,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我市在城市管理机制上不断追求创新,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通过“两网融合”工程,构建完善全市“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和网格化管理相融合;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发展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结合“智慧城管”信息采集及数据分析优势,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文化与文明并进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文化就像是粘合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城乡间的融合与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上,我市努力实现均衡和共享,充分发挥慈溪大剧院、科博文化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和“文化礼堂”等基层文化服务综合体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地域文化挖掘弘扬。
位于市环创中心公共文化建筑群东北角的慈溪大剧院,总投资7.2亿元,总用地面积32000多平方米,工程总建筑面积48000多平方米,是我市至今单体投资最大的文化公建设施,也是宁波市县(市)首个多功能大剧院;占地47700多平方米、投资1.75亿元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将集成青瓷创意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人才培训以及旅游服务等综合功能,成为优秀青瓷企业孵化基地和高端青瓷文化主题空间。这些项目建成投用后,将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和资源。
文化礼堂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截至2016年底,我市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高质量地建成了123家农村文化礼堂,覆盖全市44.9%的行政村,涌现出了傅家路村、长春村、金堂村、小安村等一批特色鲜明、活动丰富的样板村,并且形成了“众筹模式”、“慈e家”网上文化礼堂、“六大员”驻堂制、理事会管理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慈溪经验”,成为全省首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
共享文化共创文明新风,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近年来,我市持续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扩大“慈文化”道德品牌影响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系列活动,不断深化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基层文明创建,积极拓展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线,讲好“慈”故事、搭建“慈”平台、开展“慈”行动。5年来,修缮恢复了虞洽卿旧居(天叙堂)、孙境宗祠等慈孝古迹,打造了15个“慈孝”主题公园、5个“慈文化”实践基地及16个慈孝馆。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14.4万人,志愿服务队伍982支,志愿服务基地76个,团中央七彩小屋2个,宁波市级志愿驿站1个,村(社区)志愿服务站已实现全覆盖,涌现了全国最美志愿者钱海军、浙江省五星级义工姚云珠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全媒体记者 陆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