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近日,慈溪市人社局选派的农业、医疗领域“上林人才”跨越千里,奔赴四川凉山州开展对口协作帮扶,以技术赋能和理念共享激活当地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凉山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注入“东部智慧”。
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农业人口占87.9%,农林牧渔产值占地区GDP的近一半。但受限于技术薄弱与机械化程度低,马铃薯等主导产业长期面临“增产难增收”的困境。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戚自荣挂职布拖后,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全县各个乡镇,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发现当地马铃薯产业存在采收效率低、市场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布拖的马铃薯亩产虽高,但采收依赖人工,效率十分低下;且品种单一,集中上市导致价格波动。”戚自荣提出,借鉴慈溪彩色番茄“错峰种植+品牌销售”模式,推动当地马铃薯向蔬菜化转型,通过品种搭配延长采收期,并引入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攻克作物连作障碍难题。针对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他走访布拖润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了解结球甘蓝脱水加工技术流程,并商讨与慈溪海通集团开展合作的可行性,希望通过帮扶,能为布拖带去先进种植理念,并以市场化品牌思维,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要让布拖的农产品从‘论斤卖’转向‘论品牌卖’。”戚自荣说。
乡村振兴,健康先行。凉山州医疗资源紧缺,中医特色技术应用不足。慈溪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郑军状抵达凉山后,与宁波医疗专家团队走访州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针对学科建设系统性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重点专科孵化+师带徒培养+中医护理融合”的解决方案。
郑军状还开设《中医科室学科建设探讨》专题讲座,分享慈溪治未病科室“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引发当地医务人员热烈讨论;深入临床一线参与疑难病例诊治,与凉山州民族药物研究所合作挖掘彝族本草资源,并捐赠个人著作《伤寒杂病论药证解读》助力科研。“中医药是凉山的宝藏,但要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开发。”郑军状推动将彝药纳入中医服务平台,为当地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新思路。
“帮扶不是‘交作业’,而是要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帮扶的目标不仅是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传递和人才培养,激发结对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帮助和推动当地建立起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通讯员 沈陆赟 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