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法官,我们都是老乡!”市人民法院逍林人民法庭内,一句熟悉的乡音让调解现场逐渐缓和。近日,市法院逍林法庭创新采用“乡音调解”的模式,借助当事人同乡的熟稔乡音与乡情纽带,成功化解了一起商事纠纷,让矛盾的双方放下心中芥蒂,握手言和。
当天上午10点,逍林法庭法官杜姝璇接到鞋业公司经营者李某求助,其因18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被老客户张某起诉,公司账户遭冻结。案件原本安排在半月后开庭,杜姝璇研判后认为调解可能性大,便利用开庭间隙组织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李某当场支付10万元,账户解冻。就在李某致谢离开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李某竟用方言与刚走进法庭服务大厅的两个人熟稔地打起了招呼。这两人正是杜姝璇即将开庭审理的另一案件的原、被告王某和陈某。经询问得知,三人是同省老乡,相识多年,都在慈溪做生意。
相比于李某的案件,王某、陈某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要复杂得多,涉及金额也更高。因双方交易时大多是在微信上用方言沟通、记录,部分内容表述较为模糊,导致一段时间后双方对发货数量、收货数量、应付货款等发生了争议。双方均认为自己占理,矛盾因此越闹越大,陈某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王某漏税,王某也多次增加诉讼请求。语言的沟通障碍、当事人的激烈对立,曾让案件的办理一度陷入僵局。
见此情形,杜姝璇萌生“乡音调解”的思路,在征得李某、王某、陈某三方同意后,一场特殊的调解于当日11时启动。
调解室内,李某用地道的家乡话打开话匣子,他先是对着陈某说:“老陈,你们平常记账不仔细,这会成糊涂账了吧。”转头又劝王某:“老王,都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老陈什么性子你也清楚,故意赖账的事情他还做不出来。今天当着法官的面,这账咱慢慢捋捋。”他一方面点出双方在记账细节上的疏漏,另一方面结合对二人性格的了解,唤起往日情谊:“多年交情,各退一步,以后还能做朋友。”
调解过程中,李某不仅协助法官准确解读微信记录中的方言含义,逐笔核对交易信息,还从人情世故角度斡旋;杜姝璇则适时介入,从法律层面分析权责、开展普法,引导双方理性沟通。经过近1小时努力,王某与陈某明确了货款数额,并达成分期付款调解协议,这对昔日好友终于握手言和。全媒体记者 杨昀 通讯员 陈露佳 徐佳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