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燕荣,1976年出生,籍贯浙江慈溪,斋号燕庐。先后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
现为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慈溪市龙腾越窑青瓷研究所所长。
沈燕荣从小就喜欢画画,但事与愿违,踏上社会之后,她却从事于出纳、电脑工作,之后又自己开了一家广告策划公司。虽然这些经历看起来与艺术无关,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准备,它所磨砺的是人的心智,也加速着人的成长,更积淀了她对艺术更为生活化的理解。
沈燕荣生活在慈溪,慈溪的上林湖是著名的越窑遗址,迄今尚有大量的碎瓷沉默的躺在湖底,像是被凝固了的火焰。从东汉以来,越窑青瓷从这里绵延向各地,正是这青瓷的秘色,犹如一道光亮透进了沈燕荣的生活,出于对青瓷的爱,她成立了龙腾越窑青瓷研究所。
她说,由画入瓷,瓷画相彰,一不小心,居然将画画和越窑青瓷的传承与创新,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与毕生追求。
当代美学对沈燕荣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她的画风,更多的是出于她女性的直觉,犹如人与人之间那微妙的吸引力:人和艺术的邂逅是如此,画画与青瓷的碰撞也是如此。
沈燕荣用几年的时间去触摸青瓷,感受青瓷,揣摩青瓷的气质韵味,酝酿她心中的瓷瓶,香薰炉,茶盏,她手下的青色釉彩总想穿越到上林湖底,与躺在那儿的瓷片对话,她的成品静悄悄的站在她的工作室里等待知音相遇。
在她的越窑研究所里,当弹奏的古筝时而激越,时而委婉,我们或许会为越窑青瓷的秘色而感慨。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去形容秘色,温润如玉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而在沈燕荣的身上,也有着这样的品质。
她想复原的,便是这种类如冰、质如玉的青瓷,在这种秘色的光晕中,她所读到的是一种高贵、一种品质、一种绝致。
以瓷为知音,心无旁骛,沉潜于越窑青瓷的研究与创新中。人如画,画如人;人如瓷,瓷如人。
沈燕荣在她的追寻之路上,也采撷了诸多甘甜的果实,这种热爱,这种被艺术梦想所偷走了的灵魂,其所散逸出的光芒无疑是扣人心弦的。
作品简介:
涤一瓮清泉,含了日月,清白。
碧如秋水,闲若游鱼。
暮然,顿悟。任,瓮身千条的鱼影,
却守住一方水土。
千为一,一为千,生平更似这瓷的青,
翁的厚,水的宽,便可明了,平淡为真
秘色原为我色,通透,依然。
《千寻》越窑青瓷瓮荣获第三届中华工艺优秀作品铜奖
作品简介:
一组美丽而古老传韵的器物,
以佛教莲花饰纹为主调,
结合白泥点彩工艺,以古铜茶盖钮装饰,
在古朴气韵中创新。
其造型雅致,古意盎然,釉色大气沉着,
能见神韵。
越窑青瓷历经岁月风雨,依然安恙。
越窑青瓷作品《古越瓷语》茶具荣获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简介:
受江南雨季苏州园林的漏窗启发,
看到漏窗外芭蕉叶上顺势而下的雨滴为创作要素,
用随意卷裹的蕉叶作为壶型,蕉叶柄为壶把手,
加以行云流水的细划线来刻划蕉叶茎,
一只生动的七星瓢虫用来点睛作壶钮,
整体壶身修长匀称,釉色润泽,
如婷婷美人,生趣自然,
诗情画意中茶人在泡茶出水时,
蕉窗、雨滴,在超尘涤虑的意境中蕉窗听雨。
越窑青瓷《蕉窗听雨》入展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和景德镇陶瓷大学
作品简介:
孤院、荷池、茗香一杯,
远山入怀。
气自远,性自淡。
《清池茗香》获第七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作品简介:
灵感来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造型,
器型轻盈秀美。
盈盈小菊结合白泥点彩工艺,
在古朴气韵中创新,一片素色。
莲寓意吉祥如意、莲花佛心、清净自在,
菊寓意天道、正直、吉祥、长寿、高洁。
釉色青中显黄,高古悠远。
整个作品表现出大雅端庄感。
越窑蒜头瓶作品《瑞色青青》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作品简介:
独创香薰炉器形在古典形制中脱颖而出,
古为今用,圆融静寂。
整个作品古雅悠远,
云雾禅境,
渲染出云端智者的遐思和了悟。
莲,出淤泥而不染,
寓意莲花佛心,清净自在。
香韵清绕,一如这清简雅器,
再无烦恼之丛生。
《香云醉心》越窑香炉荣获第五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