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从一个滨海小城成为宁波大都市区北部中心和北接上海的新门户,现正迈向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纵观慈溪城市发展历程,除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根本因素外,还取决于区域经济主通道变化、土地围垦、行政区划调整这三大主要因素。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县、区、乡三级管理的行政体制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三级管理行政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大部分乡镇规模过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区乡镇并存,管理层次增加,条块关系复杂,影响了乡镇政府的功能,不利于基层政权建设;小城镇形不成规模,发挥不了辐射功能,不利于城镇建设事业发展。
1992年5月5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同意批复慈溪市“撤区、扩镇、并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龙山、观城、逍林、浒山、横河、周巷、长河、庵东8个区公所, 65个乡镇调整为21个镇2个乡,分别为浒山镇、龙山镇、范市镇、掌起镇、师桥镇、鸣鹤镇、观城镇、附海镇、桥头镇、匡堰镇、逍林镇、新浦镇、胜山镇、横河镇、坎墩镇、崇寿镇、宗汉镇、庵东镇、天元镇、长河镇、周巷镇、田央乡、小安乡。
也就在这一年,市委、市政府以撤扩并为契机,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城市建设进入了大发展新时期。这一年调整的《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突破了浒山的行政界线,确定规划控制区范围涉及浒山、宗汉、横河、坎墩,面积70平方千米,并提出组团式城市格局,以浒山为中心,把周边三镇纳入中心城市体系。这一规划的成功之处在于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城市道路建设框架,这一城市骨架网络具有超前性。
撤扩并后,慈溪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提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实践表明,推行撤区、扩镇、并乡工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我市农村实际。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是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记者 鲁奕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