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持民事判决书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却被法院工作人员告知这份判决书是伪造的。原来,顾某遭遇了冒牌律师的诈骗陷阱。
时间回溯到2020年1月,困扰于两笔货款长期无法讨回的顾某通过网络认识了“律师”陆某,陆某告诉顾某,可委托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定能追回货款。经过一番交流,陆某成功代理了该民事诉讼。当日,顾某通过微信向陆某转账7500元作为诉讼代理费。之后,顾某多次询问陆某民事诉讼进展情况,陆某以疫情推迟开庭、有别的案子要办、等待法院执行等理由推诿。
直到再一次支付陆某诉讼费3457元后,顾某终于得到了两份民事判决书。2022年12月,顾某持上述判决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法院工作人员仔细审查后,告知他这两份判决书均是伪造的,法院从未受理过该案件。顾某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法院工作人员随即将伪造的民事判决书及相关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据陆某供述,其从未取得律师执业资质,但有法律行业从业经历,因此开了一家法律咨询工作室,主要提供法律咨询和代写起诉状服务。苦于收入微薄,他就动起了假冒律师赚大钱的想法。为此,他专门拍摄了律师形象照,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律师工作内容、工作照等,精心打造律师人设,骗取受害人信任。近日,经市检察院提起公诉,陆某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全媒体记者 杨昀 通讯员 徐炯烨 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