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看这个丝瓜络鞋垫,吸汗防臭还抗菌!”在浙江衢州常山县新昌乡郭塘村的丝瓜田旁,村民王爱仙举着手机,对着直播间镜头略显生涩地推销着。半个月前,她还是衢州新昌乡的普通农妇,如今已是抖音平台新晋主播。让她鼓起勇气的,是一群来自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00后大学生。他们组成的“e路共富山海情”实践团队,仅用七天驻村时间,就让这个浙西小村的田野和工厂里响起了生动的“带货”声。
初到郭塘村,团队在驻村选调生带领下深入调研,发现依托“慈溪-常山”山海协作机制,村里建成了1300多亩的丝瓜络共富产业园。正是在参观加工厂时,团队成员们有了激动人心的发现:他们惊喜地看到,原本不起眼的丝瓜络经过加工,竟变身为洗碗刷、浴球,还有透气的抗菌鞋垫!
“这么好的特产,用直播卖出去效果一定好!”团队成员们兴奋地提议。不料村民们却连连摆手,面露难色:“直播带货?我们哪会弄这个?”
说干就干,同学们在加工厂车间搭建起简易直播间,把丝瓜络鞋垫、浴球等产品摆上“台面”。为了让直播效果更好,也为了给村里留点“真本事”,团队成员们决定为乡亲们开设直播培训课。广告学专业的褚思晴和林芷伊主动请缨,成了郭塘村村民们的“直播导师”。
“看,要把丝瓜络搓澡巾的透气孔对准镜头。”课堂上,林芷伊举起手机示范。二十多位村民围着她,有人踮脚张望,有人掏出老花镜记笔记。“培训后,村民们都把我们当老师了。”实践团队成员戴黄玥笑着说,“微信上常收到‘课后作业’,问这个镜头怎么摆好看,那个产品介绍咋写好,还有问怎么开‘小黄车’的,热情可高了。”
努力很快见到成效。“那节课后不久,我们刷抖音时惊喜地发现,已经有阿姨在直播介绍村子、卖产品了!”褚思晴兴奋地说。几位学习能力强的村民粉丝还不少,已经开始摸索着在自己的直播间里挂上“小黄车”卖货。亲眼看着村民们从羞涩到自信,用手机屏幕热情“吆喝”自家特产,团队成员们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以前在课堂讨论乡村振兴,感觉有点抽象,但现在我真正理解了,它就在村民们举着手机当主播的样子里,在他们认真研究产品链接的劲头里。”看着村民们在镜头前越来越自然,褚思晴找到了自己专业的“用武之地”,“写一句好直播词、做个好看的产品图,这些‘小本事’真能帮上忙,能帮村民增收。”
“以后不仅要帮他们卖丝瓜络。”褚思晴和广告专业的同学们已经在计划着,“还要给农产品做漂亮的包装设计、拍好看的照片视频、帮村里运营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下半年,团队的目光锁定了郭塘村的另一张产业名片——为慈溪高架月季花项目供货的月季花。“等月季花开时,我们再回来直播带货。”大家干劲十足。
全媒体记者 沈畅 通讯员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