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阳光刺在横河镇七星桥古老的石阶上,蒸腾起一片无声的灼热。桥下东横河水静静向西流淌,仿佛仍能映出八十年前那日被血染的赤红。
8月12日,横河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记者跟随横河镇退休干部、横河战斗义务宣讲员陈纪昌老人缓步登上古桥。今年已92岁的他用布满褶皱的手抚过桥栏上被岁月模糊的纹路,声音低沉却如重锤敲击:“每一步踏下去,踩的都是英雄的血。”
1941年10月21日,在姚北黄沙湖村,宗德三大大队长姜文光与战友姚镜人接到一份珍贵的情报:次日凌晨,日军一小队将押运抢掠的棉花,经东横河水路运往余姚。战机稍纵即逝,他们毅然决断,在横河南岸孔庐庵设伏,截击日寇。当夜,战士们悄悄宿于孙家境后大屋,黎明前悄然起身,将借宿的稻草仔细归拢,如一阵沉默的风扑向伏击点。
然而,孔庐庵旁,他们从黎明守到日上三竿,河面上却始终不见敌船的踪影。他们不知,命运的咽喉已被一只黑暗的手扼住。由于汉奸告密,宗德三大的伏击计划早已被日军获悉。横河七星桥的轮廓在晨光中逐渐清晰,而桥身之上,日寇的重机枪早已悄然架起,黑洞洞的枪口无声地对准了浑然不觉的战士。
正当部队改变计划前往横河街开展武装宣传,行至离七星桥仅百米处,死亡的铁幕骤然撕裂空气。重机枪的狂啸瞬间吞噬了前行的战士。姚镜人挺身组织反击,一颗子弹却洞穿了他的胸膛。姜文光带领剩余战士在绝境中奋力搏杀,日寇的子弹如毒蝗般咬噬着他的躯体,右臂、腹部接连中弹,鲜血浸透了脚下的土地。看着部分战友借着晚稻田的掩护成功突围,一丝微光掠过姜文光的眼眸。就在此时,凶残的日军扑上,刺刀在他身上疯狂捅刺了十三下……
一场原本志在必得的伏击,转瞬成了血肉横飞的陷阱。一个半小时中,在敌众我寡、地形被动的绝境中,姜文光、姚镜人、姜文焕等29位英烈血染七星桥畔,殷红的鲜血渗入古老的石板,也渗入了三北大地的记忆深处。宗德三大这支队伍,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完成了悲壮的涅槃。此后,他们怀着更深的仇恨与信念,扛起了“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三大队”这面血染的番号。
“姜大队长、姚大队附……这是你们当年拼死守护的家乡,如今桥还是这座桥,河还是这条河,只是太平了,安宁了。”在七星桥南的纪念亭内,陈纪昌老人看着“横河战斗纪念碑”背面的碑文喃喃低语,如与旧识对话。这块纪念碑高仅一米,却托举着千钧忠魂;亭高三米有余,仍装不下那惊天动地的悲壮。亭外,昔日浴血的战场早已化作烟火人间。
临别之际,陈纪昌老人执意登上七星桥的最高处。他久久凝望着桥下流水,仿佛要穿透时光的帘幕,与那些凝固在1941年秋日里的年轻身影重逢。走下古桥时,他指着那一级级石阶,语重心长:“这每一级,都刻着一个名字,一段脊梁。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先烈们用牺牲和鲜血换来的。毋忘国耻,铭记历史!”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实习生 施雨暄 通讯员 张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