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传统产业只能走“老路子”?在周巷镇,老旧厂房正在上演一场深刻的“变形记”,推动闲置、低效用地(项目)加速集约化高效化利用。
今年以来,这个工业重镇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构建了“1+3+N”的工作体系,通过老旧工业区改造、低效用地盘活、块状行业整治,配套出台若干政策措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多项指标领跑全市,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创新答卷”。今年1-6月,该镇“两项整治”报表评分位列全市第二,其中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工业上楼新增建筑面积和盘活提升低效工业用地等3项指标位列全市第一。
走进周巷镇的工业区,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改造实验室”:城中、二塘、镇西等片区的老旧厂房正在经历华丽转身。镇政府给这些改造项目配上了“红黄绿”进度牌,141.47亩老厂房已经完成“美颜升级”,超额完成任务。让人惊喜的是,这些改造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从内到外的“整容式”升级——空间重新规划、设施全面更新、产业迭代转型。现在,二塘片区的厂房已经集体“长高”,镇西片区的重点项目正在“拔节生长”,城中片区的入驻新企业已经“开花结果”。
周巷镇让233.61亩低效用地“活”了起来,其有三大“秘诀”:让企业“叠叠乐”(工业上楼)、促资源“连连看”(存量转让)、帮厂房“找对象”(厂房出租)。更绝的是,他们还依托“立码有房”智能平台,已经帮10家企业成功“配对”,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出台《周巷镇鼓励工业集聚区内企业提容改造奖励实施细则》,1800万元的奖励资金激发了企业的改造热情,广慈医疗、科飞电器、精浩电机等19个工业上楼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该镇还未雨绸缪,针对2000余亩存量低效用地,创新探索二次开发机制。通过建立“扩容提质、用而未尽、违章整治”的分类处置方案,配套差别化政策,已启动69宗用地整治,为后续发展储备了宝贵空间资源。
全媒体记者 何晨薇 通讯员 赵双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