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马路上可得注意安全,未满12岁不能单独骑自行车上路哦。”日前,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周巷中队的民警来到辖区居民家中,对7岁的小雨(化名)和其家长耐心讲解交通规则。这是民警根据“未成年人非机动车预警”系统推送的违法线索开展的“点对点”精准宣教。
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应变能力较弱,骑乘非机动车时易因违规行为陷入危险。尤其是暑假期间,学生出行频次增加,涉未成年人交通事故风险攀升。为预防和减少涉未成年人交通事故,规范未成年人出行习惯,今年6月底,市公安局交管大队情指科技中队联合科信大队,依托大数据技术研发上线“未成年人非机动车预警”系统,将交通违法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为未成年人出行织密“安全防护网”。
在大队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进入“未成年人非机动车预警”应用模块,屏幕上立即弹出多条预警信息:逍林大道林西路北,3名10周岁男孩骑行自行车在机动车道穿梭,系统同步显示抓拍画面和三人身份信息;老国道仙境路辅道上,14岁男孩骑电动车上路,系统迅速锁定其身份并标注违法时间与地点……
“这套系统依托全市500余个高清人像感知设备和所有天网卡口,通过‘数据智控—场景应用—交通违法预警—非机动车未成年预警’操作流程,能全天候抓拍、智能分析未成年人骑乘非机动车行为。”大队情报指挥和科技管理中队负责人边演示边介绍,借助智能算法,系统可精准识别12岁以下违规骑自行车、12—16岁违规骑电动车、16—18岁电动车违法等高危行为,上线以来,平均每天能捕捉10多条精准线索。
系统锁定的预警信息列入未成年人精准预警数据库后,经初核下发至各辖区中队上门宣教、监护人签署交通安全告知书、辖区中队反馈整改情况,形成“识别—预警—宣教—反馈”的完整链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特点,交管部门还设计了差异化宣教方案:对16—18周岁群体,重点强化“戴头盔、不闯灯、不走机动车道”等法规教育;对16周岁以下群体,则给家长发放《交通安全告知书》,通过“大手拉小手”活动带动家庭共同守规。据统计,系统上线至今已自动抓拍并预警未成年人交通违法600余起,通过半个月一次的数据梳理下发,辖区各中队已完成多轮身份核查和落地宣教。
“下一步,我们将在开学后把暑假期间的未成年人违法数据汇总推送至市教育局,由学校开展‘二次宣教’。”交警部门在此提醒: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守护未成年人出行安全需要家校警协同发力,希望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共同筑牢未成年人交通安全防线。
全媒体记者 杨昀 通讯员 胡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