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水袖翻飞间,指尖轻点、旋转、甩动,你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与唱腔紧密配合……”近日,桥头镇的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市“乡村文化能人”、市“文艺村长”黄蜜蓉,又来到小桥头村为当地戏曲爱好者授课。在她带领下,桥头镇戏曲协会已拥有近百名会员,其中多名会员参加过市级各类戏曲比赛并获奖。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舞蹈、歌唱、叙事,弘扬真善美的价值理念,具有‘戏亦载道’的文化精神与功能作用。”黄蜜蓉说。每年的7月至9月,桥头镇戏曲协会都会开展“周六大家唱”活动,让几十名戏曲爱好者参与其中。当传统戏曲的旋律在乡野间回荡,当村民的笑脸在文化活动中绽放,黄蜜蓉和五姓戏曲队无疑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而在桥头镇,像这样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比比皆是。
走进五姓村的一处小院,一股浓浓的“新中式风”扑面而来:餐厅里,长桌铺顺着餐厅延伸,华美吊灯垂下,落地窗外满是乡野的绿。这里本是一个农家小院,如今的负责人孙春冲将其改造成了青山里茶咖,吸引了不少游客、专业广告摄影团队前来取景。而这家茶咖最吸引人之处便是倚墙而立的木质书架,咖啡伴书香,成了爱书人以书会友的“微书房”。如今,这个“微书房”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阅读爱好者,不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大家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各自的见解。有时还会邀请专业老师前来,为成员们传授知识。“微书房”不仅为阅读爱好者筑起“精神家园”,更将文艺清风吹进邻里之间,成为桥头文化惠民的生动注脚。孙春冲表示,“未来将继续围绕美景、蔬果等传统产业优势,探索‘拍摄+采摘+民宿’等组合产品,通过文艺的注入,让青山里变成‘可进入、可体验、可消费’的内容场,让新业态成为五姓村第三产业增长的稳定增量。”
而在桥头,更多的文化赋能则藏在立足乡村文艺创作的诸多协会中。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大批文艺创作者通过探索文艺培育、创作、生产和传播的新路径,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作家协会举办读书分享会、开展专题讲座、开办《上林湖》杂志等活动,持续提升作品供给质量;音舞协会以艺会友、以舞传情,播撒艺术种子;书画影协会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让传统文化魅力悄然浸润心田。
当前,桥头镇正积极发挥文化特派员文艺特长和团队优势,推动“我们的节日”“秋雨故里文润瓷乡”等品牌活动成为地域文化名片。同时,积极策划开展“一镇一品”等特色项目,欣赏山水、领略民俗、体验非遗、品尝美食……用心唱好乡村文化这台“重头戏”,让“诗与远方”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全媒体记者 景锦 通讯员 赵敏敏 沈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