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近2000亩“溪上稻乡”正迎来丰收季。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清新香甜的稻谷气息。附海镇通过引进功能性稻米新品种,应用智能化碾米加工新技术,拓展农文旅融合新产业,让曾经的盐碱地焕发新生,产出荣获宁波好稻米金奖的“坿农”大米,谱写着一部现代农业的“上新记”。
新品种:“功能稻”家族扩容,盐碱地飘出“特色香”
盐碱地种稻,曾被视为难题。但附海镇花木村党总支书记方建辉却信心十足:“就算未来卖到20多元一斤,也会供不应求。”这份自信,首先来源于手中握有的“金种子”。
“坿农”大米选用的核心稻种是鼎鼎大名的“沪软1212”,其颗粒饱满、色泽晶莹、口感卓越。然而,附海人并未止步于此。今年,“溪上稻乡”大胆引进了锌稻、黑珍稻、红芒稻和宜糖米等功能型特色稻种,试点五彩稻米种植。这些新品种不仅丰富了产品体系,更瞄准了市场对健康、营养、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盐碱地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反而成就了这些功能性大米钾、硒等含量较高的独特优势,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吃健康”的跨越,展现了科技赋能下盐碱地变“营养田”的巨大潜力。
新技术:智能“粮仓”高效闭环,无人机精准护航
一粒好稻种,要变成一颗优质大米,离不开现代化的加工与精细化的田间管理。近日,附海镇总投资1200余万元的现代农业项目开启新一轮投用,其核心便是一座现代化“粮仓”。
这座粮仓集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配备了4台20吨/批次低温循环烘干机、500吨低温干谷仓、30吨/天大米加工线及成品米低温保鲜库。这意味着,从稻谷收获到加工成米,实现了全程低温闭环管控,最大限度锁住了大米的新鲜口感和营养成分,确保了“坿农”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卓越品质。
在田间地头,科技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无人机已成为“溪上稻乡”的智慧农业标杆。它们不仅是高效的“喷洒能手”,施肥施药效率倍增;更是田间的“健康监测师”,通过多光谱成像精准捕捉病虫害迹象,实现精准施药。在水稻灌浆期,无人机搭载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数据,指导农户进行水肥精准补给,彻底告别了“肥水漫灌”。秋收后,无人机还能变身“测绘专家”,为秸秆还田规划最优路径。这套“无人机+”模式,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为水稻高产优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产业:农文旅融合共生,“稻田经济”活力迸发
现代农业的发展,早已超越单一的种植范畴。附海镇深谙此道,正全力拓展“稻田+”的农文旅融合新产业链。
在“溪上稻乡”,通过数字化精准种植技术,田间描绘出金色“坿农”字样与炫彩哪吒图案,将农耕文明与创意文化巧妙融合,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依托蛟门浦清澈河水和千亩稻浪的生态本底,镇上整合资源,建设了水上咖啡屋、亲水平台、稻田休闲驿站等设施,并举办四季农事节庆、乡村健康跑、稻田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年吸引游客超万人次。
这种融合不仅带来了人气,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入股和村民参与运营等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年度增长突破200万元。生态种养模式(如稻田养鱼蟹)的推广,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提升了产品价值。与高校合作开发的智慧课程、农耕研学等项目,则进一步丰富了产业内涵,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智力支持。
从攻克盐碱地种植难题,到引入功能性稻米新品;从智能粮仓保障品质,到无人机精准管理;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农文旅深度融合,附海镇“溪上稻乡”的“上新记”,正是现代农业迈向科技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化的生动缩影。这片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正翻滚着金黄的稻浪,飘荡着科技的芬芳,涌动着产业的活力,绘就了一幅“好吃”与“吃好”双向奔赴、生态与效益和谐共赢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全媒体记者 何晨薇 通讯员 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