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9时,宁波市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血细胞分离机规律运转。匡堰镇卫生院针灸推拿科医生陈晖静静躺在病床上,手臂连接着导管。经过3小时30分钟的采集,3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注满采集袋,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39岁的陈晖,成为慈溪第19例、浙江第128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完成了一场跨越十五年的生命约定。
2011年7月,刚入职匡堰镇卫生院不久的他,在一次献血活动中签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当时听说匹配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但万一能帮上别人呢?”
这份朴素的初心,在2025年9月27日终于迎来回响。那天,陈晖正在诊室为患者施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平静:“陈医生,您与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初配成功。”“手没抖,但心震了一下。”陈晖回忆道。
捐献流程推进得很快:10月8日完成体检与高分辨配型,10日接到配对成功通知,16日入住医院注射动员剂。然而,作为科室骨干,陈晖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的就医需求。他所在的针灸推拿科是宁波市基层特色科室,日均接诊患者上百人次,其中不乏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患者。
在科室一位同事因病休假的情况下,若陈晖再请假,仅剩的一名医生将难以支撑。为此,卫生院内部及市卫生健康局多方调度连夜协调,最终从邻镇调派资深医生支援。“感谢领导和同事,让我能安心完成这场生命接力。”陈晖说。
前往宁波的前一天,陈晖仍坚守岗位。下班后,他仔细向同事交接老患者的治疗细节:毛大伯右下肢酸胀需增加针刺强度,高大哥面瘫一周后要加电针治疗……“都是老患者,细节必须交代清楚。”
在同事眼中,陈晖总是说得少做得多。81岁的毛阿婆因脑梗半身瘫痪,他利用午休时间,每周两次上门推拿针灸,两年的坚持,让老人从卧床到能借助器具行走。这次捐献,他也没有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只说去宁波执行任务。”
经过五天动员剂注射,前天上午,采集正式开始。看着淡红色的“生命种子”缓缓流入采集袋,陈晖轻声说道:“真正的医者,既要握得住银针,也要担得起生命的重量。”
这份生命的礼物将以最快速度送往患者所在城市。这场跨越血缘的接力,不仅延续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更让我们看到基层医者用最朴实的坚守,编织着守护生命的温暖网络。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胡峻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