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积极探索治理新路径,首创“点长制”。摊主们通过“自荐+民主投票”推选出“点长”,成为连接政府与摊主的“桥梁纽带”,由此真正实现了从“单向监管”到“共建共治”的华丽蜕变。
长河镇一横路与宁丰路路口及华润万家商圈一度是流动摊贩的“聚集地”。早高峰早餐车挤占人行道,晚高峰小吃摊堵塞非机动车道,居民怨“出行难”,摊主愁“卖无定所”。长河镇以痛点为治理落点,设立了两处小微地摊疏导点,并积极探索这两处小疏导点的治理新路径。
鸭脖摊摊主王忠心被推选为“点长”。他首先带头组织摊主们共同商定《经营公约》,从出摊时间、卫生标准到噪音控制、纠纷调解,全流程实现“摊主自治”。“公约是自己定的,大家当然更愿意遵守。”王忠心坦言,“现在遇到问题我们先内部协商,处理不了再找执法队。矛盾少了,解决问题也快多了。”这种“政府搭台、摊主唱戏”的模式,不仅减轻了监管压力,更让摊主有了“主人翁”意识。
在长河镇的治理蓝图里,小微地摊疏导点从未被简单定义为“临时市场”,而是作为“民生服务站”与“经济活力点”来打造。今年9月,长河镇对疏导点重新划线布局,通过抽签公平分配摊位,并联合综合执法部门开展“摊主经营培训”,为摊主办理临时经营备案,让“小地摊”有了“大品牌”的归属感。
“以前总觉得摆摊不‘正规’,现在有了专属摊位,还按规定办理了健康证,客人买我的卤味更放心。”卖卤味的刘珍女士向记者展示着随身携带的健康证,脸上满是笑容。对于居民而言,疏导点的“品牌化”管理带来了更可靠的消费体验——尤其是食品摊位经营者需持健康证上岗,“放心”成了疏导点的新标签。
华灯初上,疏导点上人流攒动。这幅“摊主安心经营、居民舒心消费、政府放心监管”的和谐图景,正是长河镇以“点长制”激活治理效能,让“小地摊”拥抱“大文明”的范本注脚。
全媒体记者 杨贯 通讯员 张应沛 姚铱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