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林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归客”。随着笼门“咔哒”一声轻启,23只身形矫健、眼神机警的舟山獐相继跃出,蹄声轻踏落叶,迅速隐入茂密林海。这场看似简单的“回家仪式”,实则是我市持续推进濒危物种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獐,又称河麂,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鹿科动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历史上,它曾是广泛分布于浙江各地的“原住民”,宁波地区更是其传统栖息地之一。然而,上世纪以来,因“獐宝”被追捧为名贵药材而遭过度捕猎,加之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野生獐种群数量急剧萎缩,一度在本地难觅踪迹,濒临区域性灭绝。
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自然记忆”,一场跨越多年的“物种拯救计划”在浙江省启动。由浙江省林业厅统筹主导,浙江师范大学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舟山市林场承担起野生獐人工繁育基地的建设重任。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成功突破人工繁育的技术瓶颈,为獐种群的恢复培育了稳定的健康种源。
我市林场作为重要的野化放归基地,自2018年首次引入放归试验以来,已持续开展八个批次的放归工作。截至此次放归,累计已有170余只经人工繁育、健康评估合格的成体獐在这片林海中重获自由。通过持续监测显示,此前放归的獐群已逐步适应野外环境,活动范围稳步扩大,并已开始自然繁衍,标志着野外种群重建初现成效。它们的稳定栖息与繁衍,不仅为林场注入了新的生机,更显著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
“从濒危边缘到种群初步复苏,獐的回归是我市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也是我们履行生态保护责任的具体体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期待更多珍稀生物重返自然家园,共同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全媒体记者 龚益 通讯员 卢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