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镇余家路村内有一条五塘江,这条穿村而过的河道既是汛期排涝的“安全阀”,也是村民茶余饭后散步观景的好去处。今年4月,有村民发现河水变了样:原本还算清澈的水面泛起异常颜色,油污和垃圾零星漂浮,走近还能隐约闻到异味,就立即向镇里反映。
“群众‘烦心事’,就是我们‘心头事!”镇里相关负责人表示,立即组织专业人员检测,结果让人揪心:水体氨氮值达到10-20mg/L,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轻度黑臭水体8-15mg/L的临界值,五塘江“生病”了。细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三方面:周边居民区部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加上雨水冲刷带来的垃圾、油污,成了持续“污染源”;这段河道水流不畅,自净能力本来就弱,今年4-5月又遇上少雨天气,之前的曝气装置效果打了折扣,水质波动明显,水体几乎成了“死水”;更麻烦的是,河底沉积的淤泥在缺氧环境下释放氨氮,形成“越臭越脏、越脏越臭”的恶性循环。
镇里以变应变,见招拆招,立刻启动应急方案:安排物业每天至少清理河面2次,把油污、垃圾及时捞走,先让河道“看起来干净”;同时打开半掘浦-五塘横江闸口,提升清水环通效果,用“水体流动”改善水环境质量。这套“组合拳”很有效,没多久氨氮值就降到2-5mg/L,水质明显好转。
为了让河道彻底“痊愈”,镇里特制定《2025年新浦镇黑臭水体水质提升改善项目方案》,给五塘江余家路村点位加上“生态修复”的“营养剂”:投放大量底泥改良剂,专门降解河底淤泥里的氮、磷等污染物,从“根”上减少污染释放;装了5套太阳能涌浪设备,靠阳光驱动让水体流动起来,增加溶解氧;还有2套70W太阳能供电的SCM设备,一边增氧养微生物,一边释放净化材料,帮着“吃掉”污染物;投置生物蜡,激活水里的原生微生物“干活”,还计划种上苦草、菖蒲等水生植物,让“微生物+植物”联手净化水质,慢慢恢复水生态。
近四年,该镇立足“应急先治标、长效再治本”的思路,围绕“控源截污-循环增氧-生态修复”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正一步步让五塘江“康复”。面对河道自净能力弱,镇里早早开始“筑基”:2022年在水下装了沉水曝气装置,定期给水体“补氧”,促进微生物分解污染物;2023年实施半掘浦-五塘横江清水环通项目,用大功率水泵“调活”水体,让“死水”变“活水”;2024到2025年,又在河道东西两侧装了智能排口装置,实时监测截留污水,从源头把好关。
新浦镇五塘江的治理,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提供了管用的经验:得盯着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干,先解决污水直排、垃圾漂浮这些看得见的问题,兼顾水质和观感;科技能帮大忙,采用沉水曝气、智能监控、太阳能设备等技术,既能提高效率,又省能耗;要建长效机制,从应急响应到系统治理再到日常运维,一环紧扣一环,再加上清水环通、智能排口,才能防止问题反复。
全媒体记者 鲁奕呈 通讯员 王纯纯 潘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