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焕新,是项民生工程,民之所向,即为实。
去年年底,一股打卡风潮吹到了宗汉街道。一时间,关于“横扫马家路”“马家路探店”等相关话题席卷市民的朋友圈,直至现在,这阵风仍在延续。
亲历变化的本地居民、慕名前来的游客、寻味而至的美食博主……不断聚拢的人气,在诉说着——这条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宗汉人记忆的百年老街,已重获新生。
但马家路的“新”,并不是对“旧”的全盘否定。要了解它的嬗变之路,不妨从重新认识它开始。
马家路南起北二环,北至五灶桥,长约2公里,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在民国时期最为兴盛。随着时代变迁,痛点也逐渐凸显,交通拥堵、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
在此背景下,2023年,宗汉街道启动改造提升工程,以“修旧如旧、新旧融合”为理念,全力打造马家路百年老街。按照规划,街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两个区块,东区主要是打造“朝阳道地”网红市集项目;西区则是将老街打造成具有老街文化、红色文化、乡镇企业先发地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
由此,一场“新旧共生”的探索正式展开。
旧时,说到马家路,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早餐文化。那时候,道路两边三步一家包子铺,五步一处豆浆摊,随便拐进一家,都能吃到热乎的早点,而周边的居民也早已习惯在早晨七八点钻进熟悉的铺子里,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或是一笼刚出炉的小笼。
正是考虑到这份刻在居民记忆里的烟火气,街道在改造老街过程中,将早餐文化保留。如今,“吃早饭、马家路”的标语立在街头格外醒目。只是,老旧的店铺焕然一新,传统早点也多了些新意,荠菜馅的烧卖、虾仁馅的汤包、羊肉味的豆浆……丰富的早餐品类给了食客们更多选择。但不变的是,仍有一波又一波的回头客循着老味道而来。
不同于早晨的喧闹忙碌,午后的马家路从来都是慵懒惬意的。而随着咖啡馆、面包店以及各类时尚小店、小馆的入驻,老街更多了几分松弛感。青瓦白墙的屋舍里,藏着设计精巧的门面,推门就能与咖啡豆的焦香或是奶油的甜香撞个满怀,坐在这样的店里发发呆,就可以消磨一个下午。数据显示,专程为这份“午后闲趣”买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目前,涉及“马家路下午茶”特色消费网红点的商铺,平均日营业额可达近万元。
除此之外,走进马宗汉故居触摸岁月痕迹,步入古建筑感受时光沉淀,在非遗手作馆里看老手艺人重现传统技艺……融合了烟火气与新潮味后,老街的十二时辰,早已跳脱开单一的晨间忙碌或一时寂静,变得更有看头、更有厚度。这样的百年老街,期待你的驻足与探寻。
本周起,“一镇一味”进入宗汉时间。宗汉专场将集结哪些家乡味道?美食消费券怎么发放?发放时间、使用要求有哪些?敬请关注慈晓客户端后续推文,更多“剧透”带给大家。
全媒体记者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