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近日,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慈溪分局的电脑终端弹出警报:我市一区域颗粒物浓度超标。工作人员迅速调取激光雷达扫描图,锁定超标点位置,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排查。经工作人员现场核实,超标点位附近有一处房屋拆除工地正在开展拆除作业,但未按要求落实扬尘防控措施,现场扬尘清晰可见。工作人员要求施工方立即洒水降尘。
这台矗立在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慈溪分局35米大楼楼顶的白色“哨兵”,正是我市大气治理的“秘密武器”——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它以每秒30次的频率发射绿光,最远可扫描5公里外的污染源,通过分析光束散射信号,将颗粒物浓度转化为彩色热力图,实时传输至终端。
作为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县级大城市,同时也是全球“小家电之都”,慈溪市人口、制造业企业、基建工程等基数体量大,这些给慈溪带来了经济腾飞的荣光,也带来大气污染的隐痛。当大气治理进入深水区,传统“人海战术”已难应对瞬息万变的污染挑战。这双全天候“火眼金睛”的入驻,标志着精准治污的新纪元已开启。
“传统排查靠‘人海战术’,现在一台雷达相当于千双眼睛。”工程师吴伟指着旋转的雷达“天眼”对记者说。自2023年9月投用以来,该设备已发现300余处污染源,涉及工地扬尘、秸秆焚烧、餐饮油烟等,整改率达100%。
激光雷达的“超能力”不止于此。通过与高空瞭望、黑烟抓拍、扬尘监测、走航车等设备联动,构建起“天地空一体”监测网。64套高空瞭望设备24小时巡查,捕捉露天焚烧;6套黑烟抓拍设备自动识别车辆冒黑烟情况,锁定“移动污染源”;96套扬尘监测传感器实时反馈道路扬尘监测数据,超标即报警。
“过去发现污染靠鼻子闻、眼睛看,现在由数据说话、系统派单。”据慈溪分局污染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仅2个省控站点周边便精准摸排279个污染源,整改问题242个,推动PM2.5浓度同比下降4.6%,改善幅度居宁波前列。
在环保数智化赛道上,我市正踏石留痕努力描绘着更多“慈溪蓝”。去年,由我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送选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臭氧和VOCs热点识别及溯源管控技术应用》案例作为唯一的县域案例亮相全国,并荣获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在环保数智化的道路上,给出了具有示范性的“慈溪答案”。“今年,针对臭氧污染防治,我们正在建设家电产业VOCs智治捷溯项目,围绕全市家电产业布局构建VOCs智能监测网络体系,开发VOCs智能超标预警分析和溯源管控等模块。”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慈溪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助力打好“空气保卫战”,让每一缕污染都无所遁形。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实习生 施雨暄 通讯员 陈锋 许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