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一早,来自河南的李梦菊、李彤彤姐妹俩就来到位于桥头镇毛三斢村村委会的“假日学校”,开启一天愉快的暑期生活。而当天给孩子们上书法课的孙学敏老人,则是村老年学堂的学员,写得一手好字的他,和孩子们在一起尤为开心。“在这里,孩子们能做手工、读绘本,老人们能诵读经典、制作菜肴,这样的暑期‘假日学校’新模式,真正实现了‘老幼共托’。”毛三斢村党总支书记罗孟杰告诉记者。
长者乐在悠然岁月,孩童趣于烂漫时光,如何统筹兼顾两大群体的需求?今年,桥头镇聚焦老年教育与青少年校外托管资源融合需求,在毛三斢村试点打造“银龄助力·假日成长”教育共同体,推动老年教育阵地与“假日学校”在资源共享、活动共建、机制共联中实现双向赋能。罗孟杰介绍说,这次的暑期“假日学校”打造升级,该村将12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重新整合调整出儿童活动、老年活动以及互动区域,并配备相关服务设施,提供上百个托位,实现老小资源的有效叠加。
记者看到,“假日学校”升级“朝夕学堂”后,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有志愿者辅导孩子们的暑期作业,帮家长解决看管难题,还有诗词朗诵、农场采摘、厨房体验、故事分享等有趣且有意义的课程。“孩子们很喜欢来,这里有的孩子已经连续参加几年了。今年,还有更多的老年人也愿意来参加我们的假日学校。”毛三斢村工作人员毛林娜说。目前,已有80余名老人参加各种课程。正在给孩子们授课的孙学敏老人告诉记者,这个夏天可以和老伙伴们一起写写字、看看书,是他最期待和快乐的事情。“现在每周还给孩子们上一堂书法课,自己也变得年轻了。”“我们的幸福厨房体验活动反响特别好,像这样老幼融合的活动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开设老幼亲子课堂等活动,让‘一老一小’其乐融融。”工作人员丁薇波说。
桥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试点“假日学校”新模式,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提供一个交流的新平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在一起边学习边交流,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未成年人既学到了知识、丰富了假期生活,也加强了社会实践和社交能力,真正实现老有所依、幼有所育。下一步,该镇将在毛三斢村试点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日常空闲时间比较多和未成年人寒暑假缺少同龄人玩耍的实际,在全镇范围内推广,为“一老一小”提供更多样的服务。
全媒体记者 景锦
通讯员 沈伟恒 赵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