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来抗战胜利80周年的光辉时刻,近日,记者踏上了崇寿镇崇胜村的土地,追寻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枪的烽火印记,深切感受那段艰难岁月中,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六塘江畔,高楼如林,村民生活宁静而祥和。江边,一座六角亭静静伫立,亭下,书有“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大字的纪念碑巍然挺立。“当年,日军就是在那里被我们的抗日武装打得落荒而逃。”站在纪念碑旁,今年94岁高龄的许成林老人指着江对岸的六塘路对记者说。
岁月如梭,硝烟已散,但那段历史在老人心中依旧清晰如昨。1941年6月18日清晨,一群日本兵耀武扬威地朝相公殿村进发,意图抢劫。“那天早晨,我大哥刚从市场买了篮杨梅,我们四兄弟便带着中饭和杨梅,前往地头干活。”老人回忆道,当时10岁的他亲眼看到村里来了支身着芝麻土布便服的队伍。他们正是中共浦东工委派到三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由蔡群帆、林有璋率领,两天前刚从浦东渡海而来。得知敌情后,部队决定与先前抵达的“崇德三大”一起,在日军必经之路设伏,打一场出其不意的伏击战。
听闻他们是专为抗击日寇而来,村民们纷纷自发为部队送水送粮,协助打探敌情。当时,许成林13岁的堂侄许中惠,与长工胡金潭一同两次前往路口侦查,许中惠还爬上大树放哨,为部队传递信息。附近百姓被疏散至安全地带后,我军迅速将伏击火力点部署在沿途百姓家中。下午3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圈,林有璋扬手一枪,各个火力点瞬间开火,弹雨如倾,日军顿时乱作一团。一些鬼子被火力逼至海塘旁,狼狈不堪,连滚带爬逃命。战士们从四面包抄,鬼子兵弃尸而逃。
此次战斗,我军以毙伤敌各8人的战绩大获全胜,且自身无一伤亡。三北敌后抗日首战告捷,这一声清脆的枪响,如同惊雷般震醒了沉沦在苦难中的浙东人民,极大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尽管枪声已逝,但这段历史却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紧邻纪念碑亭,是“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馆”。史料室内,陈列着从各方收集而来的历史书籍、照片和实物。记者看到,这里还展示着当年浦东南渡部队使用过的枪支、马灯,以及战斗中缴获的日军钢盔等物品。这些年,纪念馆吸引了越来越多参观者前来缅怀先烈。“每次走进这里,都更懂得今天的安宁从何而来。”村民奕惠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而在崇寿镇相公殿小学,这段历史更成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
六塘江碧波映照白墙黛瓦,昔日的战场已蝶变为“浙江省文明村”。“红色基因是最珍贵的财富。”村党委副书记施亮说,今年,该村投资300多万元的“美丽特色村培育建设项目”也已在如火如荼推进。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实习生 施雨暄 通讯员 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