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我是农民演说家彭启启,也是一名85后“农创客”。曾是一名幼师的我,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农业领域,在横河镇大山村,与丈夫一起创立了慈溪市横河建立水稻农场,致力于通过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和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核心观点:
“作为一名新农人,我深知‘一粥一饭汗珠换’;作为一名宣讲员,我更明白‘粮食满仓心不慌,文明乡风润四方’。”
“今天的饭,吃得可还舒心?民以食为天,吃饭可是咱老百姓最要紧的事。”我是农民演说家彭启启,也是横河建立水稻农场的农场主,就让我和大家聊聊粮食的故事。
作为一名新农人,我特别想介绍我们的一位“功臣”——搭载北斗系统的插秧机,它一天能精准插秧30亩,株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过去弯腰八九千次才种得一亩稻,如今我家600亩地全程机械化,粮食产量“噌噌”往上走。
说到这,想请大家掂量一下:一粒米到底有多重?有人说,不过0.02克,轻如鸿毛。我再问下大家,如果全中国每人浪费一粒米呢?那就是整整28吨!十天浪费的粮食,就抵得上我家600亩地一年的收成。听到这儿,您还觉得一粒米无足轻重吗?
去年,我们带小学生来田里体验。有个孩子捧着一把稻穗问我:“启启姐姐,这把稻谷能煮多少饭?”我告诉他:“脱粒后能煮两碗香喷喷的米饭,够你吃一整天。而种出它,需要一百多天的阳光雨露,农民伯伯几十次的弯腰呵护。”孩子用力点头说:“我以后一定把饭吃得干干净净!”
那一刻我懂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就是要让节约之风、文明之风,从小扎根心灵。咱们浙江的“鱼米之乡”,正是靠这种代代相传的珍惜与奋斗,才愈发美好!
“粮食增产莫轻狂,漏颗饭粒心发慌”,这不仅是农人的心声,更是我们应该共同践行的文明乡风——珍视劳动、爱惜粮食,正是新时代乡村最朴素的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