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若想寻觅一处观山看水的好去处,翠屏山北麓的匡堰镇无疑是不错的选择。这里是“青瓷之源”“杨梅之乡”,这里有岗墩古道、邵岙水库、邵岙龙潭……匡堰的故事,始于山水相逢,更成于山水与人文相融。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早在唐朝时期,诗人陆龟蒙便在《秘色越器》一诗中描绘过上林湖一带秘色瓷的釉色之美。而这盛景,正得益于境内水路交通的便利和原材料的充足。山水合力,资源之丰厚,由此可见一斑。
但山与水的相遇,并非总是田园牧歌。源自群山的溪流汇聚成河湖,一路向北滋养两岸沃土,却也时常因暴雨泛滥,令良田受淹。直至南宋绍兴年间,为“节制上林之水”,救助两岸稻田,先民们择址东上河(又称东横河)河道最窄处,筑起一道南北向堰坝,兼具蓄水、灌溉、通行功能。因坝恰坐落于匡山(又名康山)脚下,故名“匡山堰”,后简称为“匡堰”。
“镇以堰名,堰由山名。”《匡堰镇志》主编黄云鹏告诉记者,这道堰坝,“匡正”了水势,化水害为水利,让山水资源更好为民所用。南宋《嘉泰会稽志》所载“余姚县康堰闸,在县东北五十里”,正是其重要地位的历史见证。堰坝亦成为连接南北的桥梁,推动形成两岸均有街市的匡堰集镇,奠定匡堰作为姚东重镇的基础。
与此同时,得了山水之利,匡堰的风物更具灵性。杨梅成熟时节,漫山红果饱饮山泉雨露,其味甘醇,成就“杨梅之乡”的美誉;岗墩的高山茶叶,沐浴云海,香气清幽;钟灵毓秀之地亦名士辈出,宋代有高翥负“江湖游士”之称,元代有岑良卿青史留名,清代高士奇深得赏识、诗人高步瀛诗文传世,见诸史籍的官宦、文人等不下百位。他们或寄情山水诉乡念,或抒“匡堰市桥夜坐”的幽情,为这方水土留下了深厚的文脉积淀。
时光流转,古老的“匡堰”于1974年因水利建设需要,完成历史使命被撤除。但,这座跨越近千年的“匡堰”,已不只是一项水利工程,其所联结的山水与人文脉络,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肌理与记忆之中。1992年5月,匡堰镇正式设立,镇域面积42平方千米,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
今日的匡堰,依旧是山水相依的诗意画卷。循着古道拾级而上,登顶慈溪最高峰塌脑岗,苔藓漫过岁月的痕迹,耳畔是风穿林间的轻吟;在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聆听青瓷文化的回响,仿佛能触摸到千年窑火的余温;坐在岗墩村的茶寮里,一盏新茶入口,清冽回甘间,心境随之澄明;楝树下的闲谈、田埂上的笑语,使烟火气息绵延升腾。这座小镇,始终在与山水同频的共振里,焕发着勃勃生机。全媒体记者 张晔 通讯员 陈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