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慈溪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携手“黔”行奔小康 >> 扶贫故事
最幸福的事是被需要
——记慈溪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潘方
http://www.cxnews.cn  慈溪新闻网  2019-04-17 10:37

  贵州山多,山路也美,每过一个弯都是别样的风景。随意弥散的云雾、密匝的树林、蜿蜒而上的山路,在游客眼里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好景致。可这一切在潘方的眼里,却是危险重重。道路急转弯多、车对车看见时间较短、路上摩托车比例较高、雨期的频繁降水等因素,都是当地骨折病人数量偏多的重要原因。“一到下雨天,心就会揪起来,像是牵挂家里人一样,希望路上的人都能平平安安的。”潘方说。

  潘方是慈溪市人民医院骨科的一位医生,去年4月,他辞别家人,远赴两千多公里外的贵州,成为了兴仁市人民医院一名帮扶医生。从放下行囊就赶赴手术台的那天算起,他已经在当地扎根一年,完成了两百多台手术,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刚到兴仁市人民医院,他就察觉当地同期接收的骨折病人数量是慈溪市人民医院的好几倍,在经历了几次从天黑到天明的手术任务后,他逐渐发现,除了上述山路驾驶安全系数较低的原因外,小孩玩耍时无人照看、习惯性拖延病症直至熬不住才就医等问题在当地都较为普遍。“除了身体上的医治,对病人就医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我们支医的一项主要工作。”潘方说。从此,他每医治一位病人,都会向其详细解释病因和病情,并根据每位病人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这让不少病人和家属对潘方留下了“细致”“耐心”“亲切” “智慧”的印象。

  “骨科是比较依赖器械的一个科室。”潘方说。在刚到兴仁的时候,他发现当地除了人手紧缺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器械设施的陈旧落后。从术中的C臂透视机、牵引床,到术后的康复器械,在当地都是空白。亲眼看到术后患者没有良好的康复设备,只能靠人力进行康复训练,潘方的内心很受触动。为了一改手术时间长、病人恢复慢、医生更辛苦这一现状,在多次向院方提出申请后,手术室内终于配备了崭新的C臂透视机和牵引床。与此同时,在挂职干部、扶贫办副主任黄国军的争取下, 15万元术后康复器材购置基金也已经到位。

  器械不足带来的困扰暂时得到了缓解,潘方并没有停下“改变”的步伐,这一次,他要为缓解病人的疼痛做“斗争”。“微创手术的好处显而易见,不光患者的伤口小,恢复快,术中术后的疼痛感也相对较轻,在我们慈溪已经全面推广使用了,但在兴仁却还是摸索阶段。”潘方说。器械问题的解决为微创手术夯实了基础,潘方开始仔细教徒弟们如何“实战”。从第一例手术成功,到徒弟们也能自主操刀,再到下肢微创手术的推开,兴仁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潘医生,谢谢你,没想到这么小的创口就能把我的骨头接好,你真是太神了。”在早上的例行查房中,潘方收到了患者陈红的一大通感谢词。陈红原在上海打工,前不久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股骨粗隆骨折,迫于医药费的压力,他回到了家乡兴仁医治,幸运地遇上了潘医生,接受了微创手术。“按照以前的方法,他的切口可能要达到20公分,我们用了微创手术后,他的切口只有6公分,恢复起来也更快些。”潘方介绍。“下一步我还想将微创手术从下肢逐渐延伸到脊柱,能够受益的病患自然也更多些。”

  作为潘方的徒弟,跟随他学习有半年的兴仁市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生王万祥这样评价潘方:“老师兢兢业业毫无保留是最让我们钦佩感动的地方。”在他看来,潘方带来的先进技术,让科室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对于医生自信心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前我们看到年纪大的患者就犯怵,老师来了以后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只要沉下心去做,就能解决。”

  来到兴仁后,工作强度大是潘方每天都要面对的事。通宵手术、隔天24小时的值班、每天例行的查房、读片、诊断和治疗方案讨论……工作千头万绪,他却从没有跟家里人说过。常常从睡梦中爬起来做手术让潘方变得有些神经衰弱,晚上很难进入深睡眠,原本浓密的头发也开始斑秃。可他却喜欢用一位同行的话勉励自己——“被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能在支医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改变一些事,对我来说就很有价值。”潘方说。■全媒体记者 胡格格

稿源:慈溪新闻网-慈溪日报    责任编辑房蓉蓉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返回]
 
 
· 贫困山村来了慈溪医生
· 扶贫路上,他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 她背上行囊远行 去点亮安龙的星空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助力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兴仁县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 慈溪市结对帮扶安龙县工作规划(2018-2020年)
 
· 多彩黔西南等你来
· 安龙:南明之都、荷香之城
· 兴仁: 放马草原、盛世苗家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C) 2005-2018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