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慈溪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携手“黔”行奔小康 >> 新闻速递
“烫手山芋”变“香饽饽”
土地流转模式在兴仁大山里开出了“花”
http://www.cxnews.cn  慈溪新闻网  2020-03-25 11:00

  慈溪新闻网讯 一早,薄雾还未散尽。小车沿着水泥铺就的小路盘山而上,最终停在了大山镇猪槽箐村的一处深山之中。 220亩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在青山的掩映下,生机盎然。这处占地200余亩的大棚葡萄产业基地是我市东西部精准扶贫项目,“葡萄苗长势如何?清场工作快收尾了吗?”看着一个个穿梭于基地忙活的身影,东西部扶贫协作慈溪援派干部房科向当地工作人员详细询问项目进程。

  猪槽箐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去年3月,慈溪投资478万元,把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引进了这个贫瘠的山村。该项目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将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同时,还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途径帮更多村民拓宽收入渠道。 “基地的224.48亩土地都是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而来。”房科告诉记者,参与项目的村民可以享受每年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其中包括180户贫困户。此外,葡萄基地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可以前往葡萄基地务工赚取收入, “通过土地流转和打零工的方式帮助他们增收。”

  “双赢”的模式却在起步阶段遭到了村民诸多阻拦,“由于以前有过失败的产业发展经历,所以刚开始村民对新项目的质疑声很大。”猪槽箐村村主任林雪玉说,在这个石里旮旯的山村里,当地村民以种植养殖为生,耕地显得尤为珍贵,是他们的“命根子”。对于大山里这群靠地赏饭吃的村民而言,要他们拿出养活一家老小的“命根子”,难度不言而喻。

  村民有质疑、有反对,甚至有怨气,林雪玉坦言,为了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扶贫干部、村干部使出浑身解数,各种方法轮流上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吃“闭门羹”是常态。“跑一趟不成功,就多跑几趟。”她说,村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是土地流转资金能否及时兑现,以及打破了边界的土地日后如何归还。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干部承诺每年3月底之前提前支付当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同时,邀请第三方专业测量公司,制作精确的图纸将土地归属信息标清楚,留图存档。政府的诚意打动了大多数村民,可还是有一两户撬不动的“钉子户”。

  猪槽箐村猪二组村民刘国琼家有近2亩的耕地,她的丈夫外出打工,平日里她靠务农卖粮,因此“土地即饭碗”的观念在她脑海里已根深蒂固。“我上有老下有小,没了这地,我拿什么生活?”面对刘国琼的质问,林雪玉为她算了一笔经济账,除了每年固定的945元土地流转费用,她还能在闲暇之余为葡萄基地打零工,每天至少挣80元的务工费用。“我们看她年纪不大,体力也好,就让她干‘剪枝’的技术活。”去年一年,单打零工刘国琼就赚了7000余元。

  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收入还很可观。尝到“甜头”的刘国琼从最初的“钉子户”转变成了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大使,逢人就夸政府给的“赚钱”机会妙,还主动要求有活干一定要找她。 “如今,像她这样主动认领任务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看到猪槽箐村村民的荷包一天天鼓起来,连进村的道路都变得四通八达便利许多,隔壁村的村民坐不住了。“之前,河坝村、野场村的村民还跑来问我,是否还有合适的项目,帮忙给引荐引荐,土地不是问题。”之前还拦着不让土地流转的村民,如今个个都抢着干活、争着“讨”项目,兴仁市扶贫办社会扶贫股负责人岑育建笑称,“烫手山芋”变“香饽饽”,村民观念的转变让他们对大山未来“开花结果”愈发有了信心。■全媒体记者 陈思言

稿源:慈溪新闻网-慈溪日报    责任编辑房蓉蓉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返回]
 
 
· 贫困山村来了慈溪医生
· 扶贫路上,他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 她背上行囊远行 去点亮安龙的星空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助力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兴仁县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 慈溪市结对帮扶安龙县工作规划(2018-2020年)
 
· 多彩黔西南等你来
· 安龙:南明之都、荷香之城
· 兴仁: 放马草原、盛世苗家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C) 2005-2018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